1979年谅山战役:许世友的三面围城妙计
1979年2月,中越边境战火纷飞。位于越南北部的军事重镇谅山,成为我军向河内推进的最后一道关键防线。为了死守谅山,越南派出了最精锐的金星师——这支被誉为越军王牌的部队曾与美军多次交锋,战功赫赫。出发前,越共领导人黎笋和名将武元甲亲自为部队壮行,对其寄予厚望。
然而,面对越军的严阵以待,我军东线总指挥许世友却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部署:只从北、东、西三面包围谅山,故意留出南面不设防。这一反常战术让许多部下摸不着头脑——明明可以四面包围瓮中捉鳖,为何要给敌人留退路?
围三阙一的深意
展开剩余72%许世友的布局看似违背常理,实则暗藏玄机。谅山地形险要,南面是一马平川的红河三角洲,直通河内。若四面合围,困兽犹斗的越军势必死战,而我军初到异国作战,强攻要塞化阵地将付出惨重代价。更关键的是,越南军官多由我军培训,对我方战术了如指掌。
许世友巧妙利用这一点,让越军误判我军在玩围点打援的老战术——看似留南面为生路,实则在途中设伏歼灭援兵。这一心理战果然奏效:河内高层反复推演后,若不断派兵增援,不仅会陷入消耗战,还可能让柬埔寨战场的红色高棉乘虚而入。最终,越方决定放弃增援,命令金星师固守待援。
雷霆攻势与王牌覆灭
2月29日,我军以55军为主力,在54军、43军等部队配合下发起总攻。300门火炮半小时内发射数万发炮弹,将越军阵地化为火海。突击队用爆破筒、火焰喷射器逐个清除暗堡,穿插部队沿铁路切断退路。3月1日中午,我军攻占谅山市委大楼;至3月4日,号称打到南宁过春节的金星师主力被全歼,仅少数残兵南逃。
此战成为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转折点。许世友用围三阙一的疑兵之计,既避免了强攻伤亡,又让越军因误判而自断援兵。当武元甲醒悟时,谅山已插上中国军旗。这场经典战役再次证明:在战争的艺术中,心理博弈往往比火力对决更致命。
(本文基于历史事件创作,配图系战地记者李永安实拍)
发布于:天津市